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刀锋上的文明 - 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
作者:
赫连勃勃大王
宋太祖赵匡胤化家为国的事迹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关此句俗谚的出处及传播时期,至今不是特别清楚.笔者估计是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诈的官吏,天津多兴事搅水爱白乎的码头青皮,保定多出太监及看家护院的武卫(也可能后来日军大据点曾多设在保定使然).京油子,卫嘴子,京津两地人士皆一笑释然,说保定人"狗腿子",当然会在当地激起众愤.保定民间"保名"人士经过"勾沉",认为"狗腿子"乃"勾腿子"之误传,以讹传讹,把保定人武功盖世的"勾腿子"误传为"狗腿子",话虽有理,也是一厢情愿.京油子、卫嘴子皆 是贬意词,怎能把一个有武功褒义的"勾腿子"与之并列.明眼人一看,自然一笑晒之.
其实,保定人大可不必因"狗腿子"一词气馁.现在的保定,辖区甚广,名胜古迹众多,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紫荆关、定窑遗址、涞源阁院寺、曲阳北岳庙、古莲花池、清西陵、直隶总督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曹锟故居、冉庄地道战旧址,上至战国下迄抗战时期,均是名噪一声的地方.
至于说到人物,保定更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特别是姓刘的,满城出(土)过大名鼎鼎的汉中山王刘胜,此君儿子就有一百多;涿县也是英雄发迹地,出过三国英雄"刘皇叔"刘备.2005年春,笔者出游北京,正好闲暇,便借了一辆陆虎吉普,与友人兴高采列去涿洲探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地.到达之后,失望成气愤,完全是人工假造的"古迹",大瓦房似的庙宇虽不失庄严,年头还不如我脚上的一双皮鞋久远.特别是据传张飞卖肉时使用的一口"古井",简直就是平地掏个土窟窿,只作骗游客门票用.气闷之余,我开着车往城外赶路,忽然,前面一辆面包车一个急刹,笔者下意识狠踩刹车,仍旧"吻"在了小面包的屁股上一小点点.面包车车门呼啦大开,一左一右下来两个人,右手边一人满脸胡碴,八尺身材,环眼怒睁,甭说,还真像猛张飞;左手边一人乃一浊黑胖子,肉耷腮,尿泡眼,乍看很厚道,说话时小眼缝里凶光四射,虽然看不清眼白眼黑,却透露着无比的阴险……最终,小面包车诈去我们大陆虎1000大洋,施施然而去.与我同行的友人咬牙切齿:"妈拉巴子,这辆淘汰无牌的破面包,本身也就值一千块!"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在身在吉普上的我们本身也不是"强龙",只得花钱消灾,为小面包屁股的一块一园钱大小的痕印付出1000块 车开数里,忽然大悟,我说那个黑浊胖子那么面熟,那厮长相颇似赵匡胤!只是胖子当时穿了件对襟褂子,没有戴冠帽,穿得不是朝服.同行友人哂笑,说,赵匡胤是开封人吧,北宋皇陵均在开封的巩义,连赵匡胤他爸赵弘殷的墓也在那里.为了打消我的疑虑,友人还加上一句:"我两个月前到洛阳出差,有人专门接我们去游览过巩义宋陵,除了被金人俘掠的宋徽宗、宋钦宗,北宋七帝八陵,都在那里趴着."
我也笑,反辱相讥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掉书袋,开讲赵匡胤祖籍乃"涿郡人也",其人虽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籍贯却是涿郡,慎终最远,北宋有两座"祖陵"一直在涿郡未迁.由于当时涿郡一带是北宋与辽国的主要战场,赵氏两个"先祖"又埋在平民的乱坟岗中,难以择认,故一直未有迁葬.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宋太祖先人墓应在跟保定更近的清苑,文天祥被俘后由元人押送大都(今北京),曾作诗,"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现今,各地为了支持本地经济,获取门票收入,大打名人争夺战,最有名的当属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其次为争西施故里的萧山、诸暨,还有山东几个县为争"孙武出生地"也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家是涿州是清苑却不重要,二地均属保定市,两个小地方"有话好好说",大可择其一地弄成一处人工景观,雕几个石人马,通廊环绕,表一表开三百年大宋基业的赵匡胤,肯定能挣不少银子,也会慢慢消融"保定狗腿子"的不雅之名.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观《宋史》太祖本纪,其高祖赵朓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等类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得获"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军号.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镕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扬名立万,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 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典禁兵,一时荣之".老赵盛年之际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可以揣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的历史也是编排而出.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大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赵弘殷长年生长军中,不仅自己一刀一枪博得功名,带携儿子辈也在"革命大熔炉"健康成长,成为块好钢.最最关键的是,赵匡胤、赵匡义(光义)兄弟自少至长在禁军中长大,叔叔大爷兄弟辈的军中同袍情谊,成为日后"陈桥兵变"中最得力的人员基础.
赵匡胤乃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不必细说,真龙诞生,自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就连娃娃新生儿黄疸,也被史家绘声绘色描述为"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搁现在,如此严重的黄疸,得让父母添愁不少.赵匡胤得了天下,老妈一倒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儿子是"金龙"转世投胎.青少年时代,赵匡胤还有两件事让时人称异:一是曾身骑一匹顽劣烈马,鞍勒不施,疾驰于城上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赵匡胤)首必碎",不料小伙子拍拍身上土,一跃而起,毫毛无伤;二是与战友在房子里赌钱,有两只鸟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两件"传奇",细分析也是稀松平常:骑马头碰门楣,可能是武将头盔上的铁尖拌挡,让赵匡胤跌落于地,否则,其人再神,也抵不过物理定律;人刚出屋墙就塌,也属小概率事件,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几次.无论如何,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凭空附会,何况是开三百多年宗国基业的君王.
赵匡胤青年时代,英雄逢时,正赶上五代最后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从这位"伟大领袖"东征西杀,得显威名.其成名一战,当属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刘崇的巴公原之役.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后周军中又有右翼战阵的军将逃跑、投降,万分危急时刻,当时的赵匡胤虽只是禁卫军中级将官,表现十足英勇,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临危不惧,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将,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观战的北汉"盟军"契丹军见景夺气,也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此次战役的全胜.战后,周世宗立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后,赵匡胤又从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脸闪现,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一平关南之地.
眼开后周军很快要收复燕云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荣忽得暴疾,不得不拥众汴京.英雄大业,半途而废.回军途中,周世宗支撑病躯阅示文件,忽然发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认为这是"天示",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时任禁军统师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马下诏免去张姐夫的点检一职,转委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师.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张永德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自己死后危及儿子的帝位.赵匡胤寒人军校出身,应该没有为人拥戴纂位的资格.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五代数位皇帝皆是军头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军士拥戴而移后汉国祚."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赵匡胤等人制作,不过,他们当时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张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后他因手中有禁兵而于宫中坐大,至于后来"赵点检"终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帝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们好玩,编造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笔下,赵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来,事先毫不知情: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赵匡胤)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周世宗的七岁儿子柴宗训)及符(皇)后于西宫,易其(恭帝)帝号曰郑王,而尊符(皇)后为周太后. 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实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赵匡胤好哥们、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入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起苍猝",不会有哪个将军这么大胆不顾九族性命开城纳"叛军";其二,后周朝中大臣范质等人被挟迫拜见"新天子",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冤大头",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爛,没有军头们事先许诺给美官做,陶学士不会这么从容不迫.当然,毕竟后来两宋帝君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 铺陈作文章.其实,老赵这一阴险毒招,比当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国号为"宋".
后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为"郑王".十三年后,柴宗训二十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父陵侧.周世宗有七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让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以为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完全是小说演义误导人,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天算人算,防不胜防.可悲!可叹!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此离奇的帝王之路,一般人总以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独家大戏.为此,清初大诗人查慎行(字悔余,号初白,1650-1727)有诗道曰:"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帝,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师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这位金庸大师的数世祖与金大师一样,名重一时,但对于史学均是半瓶子醋,明显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家学渊源",可窥一斑.何者,查慎行对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后两句的疑詑更是凸显老查的浅薄:似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事人世间只此一件,陈桥一事竟让老查大跌眼镜(甭说,清朝前后已有眼镜从西洋传入).其实,在那"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的五代,由军士鼓噪、拥主帅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已经有四件之多: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最后一个才是宋太祖赵匡胤.至于未成功的"拥帝"事件,也有好几件.其一,石敬瑭当河东节度使时,一次出猎,军中忽然有人大叫"万岁",把当时正"韬光养晦"的石敬瑭吓得够呛,忙下令斩杀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后晋大将杨光远率军至滑州,又有军士称要拥杨光远为帝,老杨还挺明白,表示:"天子岂汝等贩卖之物",呵之而止;其三,大将符彦饶在瓦桥关守戌,有裨将带兵士欲"拥立"老符.符将军佯允,约定转天在府街大会将士,"遂伏甲尽杀之"可见,大乱季世的五代,承袭唐朝中晚期河朔诸藩镇的跋扈之风.每有节度使死去,唐帝即派中使到军中"观察"军情,因军士请授与他们自己推举的人为新节度使."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师,立一师,有同儿戏."也是一报还一报,"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师."军人们之所以爱搞拥人为帝的把戏,不外乎是出于这样的事实:"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如同大公司下面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小头目也称总经理,自然其余数人可立马被升为副总经理、总监等等,瓜分资财便当,名声又好听.最可笑的当属后唐大将赵在礼.当时,军士皇甫晖暗知军士思归欲为乱,就劫拥军将杨仁晸为师,杨将军不从,被杀;接着,皇甫晖又推一个人缘好的小校为师,不从,又被杀;于是,皇甫晖率一大帮军士直趋赵在礼处,把两颗血淋淋人头往老赵面前一扔,大叫:"不从者视此!"老赵不得已,"遂为其师".此情此景,与唐朝的泾原乱兵劫朱泚、辛亥革命时兵士劫黎元洪一样,都是兵士爱玩的一幕戏.事成,大家升官发财;事败,有冤大头一人全家扛祸.
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实个人奋斗史上一个大大的"佳话".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骑军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这样的京城禁军大小头目,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个消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谶言重演.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摹仿的是"喜剧",偏偏"黄袍加身"此等大戏,郭威和赵匡胤,两出都是"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
帝位没坐热乎,赵匡胤两次"亲征",干掉和他叫板的两个人: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名誉人大委员长)的 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封官的使臣一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根本不见,马上要起兵.李筠左右切谏,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时"皇帝"走马灯一样,一家换予另一家并不稀奇,参谋们的本意是让他缓缓神再观察一下,不要轻举妄动.李筠之子李守节泣谏父亲不要给"大宋"添乱,新君即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头的前朝"忠臣".起先,李筠听劝,置酒张乐,大摆宴席,请宋朝使臣相见.双方刚刚落座,李筠忽然命人于壁上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亲于像前下拜,悲不自胜,泪下如雨.如此,李筠左右谋士一时皆惶恐不安,忙向赵匡胤的来使解释,"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宋使也不好说什么,本来太监就胆小,特别是出使到"敌营"的太监,直怕自己大脑袋被割,自然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赵匡胤听得使臣回来一五一十的禀报,仍不想直接兴兵,亲自写诏"慰抚",并召李筠之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寄禄官,类似内务部管事的虚衔,以示对李氏父子的"无猜").李筠得诏,即遣其子李守节入朝,本意实为"入朝伺动静."此招甚怪,既然反心已定,何苦要搭上儿子一条性命,亲送入虎口.得知李守节入朝,赵匡胤也觉出乎意料,迎头就问:"太子,你怎么来了!"
李守节大惊失色,忙跪地叩头,哭诉道:"陛下您怎么这样称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讲我父子的坏话!"
赵匡胤倒有帝王气度,徐徐言曰:"我听闻你数次劝谏你父亲,皆不为所听.你父亲遣你来京,是想让我杀掉你,彰显我的不仁,他也好有借口起兵.你回去吧,转告你父亲:我未为天子的时候,你父亲想作就作;既然现在我已为天子,他何不为了我而作出小小的退让呢?"赵皇帝此语,不失语重心长,既无威胁,也无要挟,甚至有些哀求的意味在里面.
北汉"皇帝"当时是刘钧,他家的"后汉"天下原为"后周"所夺,与中原政权一直为敌.听闻李筠要造反,马上派人秘密联系,相约共同举兵.听闻儿子回来一番说话,又知北汉将派兵马来援,李筠决心已定,马上命幕府文士书写檄文,四处散发,历数赵匡胤"篡位罪状",遣人到北汉求兵,正式起兵.甭说,旗开得胜,李筠精兵奇袭泽州,杀掉留守的宋朝刺史,占领州城.
兵来将挡,水来土吞.赵匡胤心中虽慌,不得不硬着头皮,派手下得力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率大军进讨.临行,他心急火燎地嘱戒道:"千万别让李筠率军西下太行,立刻引兵扼其关隘,否则,不能破敌!"做皇帝后第一仗,赵匡胤自然是非常用心谋划.
本来,李筠起兵之初,其手下谋士就劝他:"您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北汉军)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宋军)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此乃上计."李筠不听.他的想法也有理:"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我昔日属下,闻知我起兵,他们肯定临阵倒戈,何患不成功!"大将有此书生气,不败也难.赵匡胤新朝甫建,大肆封官行赏.京城内定,大臣、兵头有名有份.特别一提的是,五代末的军将都是"名利"之辈,谁还会响应李筠这位"老上级"作贼!
北汉"皇帝"刘钧深觉复国有望,就约契丹兵一起来援李筠.李筠"民族气节"倒保持得不错,婉拒契丹兵入境.于是,刘钧御驾亲征,"倾国自将"而来.临行,刘钧的大臣也劝谏:"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赴之,臣未见其可也."刘钧不听.
待到两方"友军"相会于太平驿,刘钧马上封李筠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卫融之上.吵吵半天真见面,李筠暗悔北汉"皇帝"太名不符实,不仅仅"仪卫寡弱",举止言谈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样子.李筠不爽,刘钧也不高兴.宴谈期间,李筠一口一个"不忍辜负周朝旧恩",讲个不停.后周郭威"黄袍加身",纂的就是刘钧堂兄的"后汉",汉与周是"世仇",刘筠如此丑表功言"忠心",简直是不给自己面子.虽如此,覆水难收,双方不得不联军,刘钧留宣徽使卢赞作"监军",李筠心中恼怒,很讨厌这个友军派来的"政委".听闻李筠与卢赞不和,刘钧又尽快派宰相卫融作和事佬前往调解.眼见北汉军派不上什么用场,李筠悒悒之下,留下其长子李守节据守上党.自率三万军马悒悒南出,与宋朝争锋.
宋军大将石守信百战良将,又欲在新朝立大功,勇谋兼施,两军在长平一照面,就大败李筠,斩首三千级.而后,石守信又在泽州城外大破李筠三万余众,杀掉李筠手下大将范守图以及北汉的"监军"卢赞.北汉援军数千人急匆匆赶到泽州,正赶上李筠兵大败,这些人全尿,不发一矢,均放仗投降.石守信图省事,索性下令,把这几千降军全部杀个干干净净,既立威,又警示北汉不要没事派人来找死.
李筠大败之后,只能逃入泽州城内,凭城固守.不久,御驾亲征的赵匡胤赶至城下,很想亲眼观看他当皇帝后的第一功.皇帝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倍增,肉薄登城,终于攻陷泽州.李筠长叹一声,投火而死.宋军入城后,顺便还生俘了北汉的"宰相"卫融.泽州已下,守卫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节马上投降,其父不为宋朝"忠臣",其子却甘为新朝"顺子".赵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杀,委任李守节为单州团练使(小伙子没过几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仅三十出头,应该不是什么善终). 攻杀李筠,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后周朝原先占据一方的节度使们,如成德节度使郭崇、保义节度使袁彦、建雄节度使杨延璋、安国节度使李继勋等人,纷纷单骑来朝,无论真心还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称臣.
收拾完李筠,赵匡胤的目光马上转向下一个目标: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血统上讲,他实际比起后周世宗柴荣(郭荣)更接近"帝系",因为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与老郭没有直接的血统关系.后周世宗柴荣在世时,李重进就与柴荣的姐夫张永德争权,二人明争暗斗,搞得不亦乐乎."点检做天子"那块木牌,当时大多数人都怀疑是李重进派人故意放置以陷害张永德.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张永德被削夺禁军职权,李重进也没捞到大便宜,后周小皇帝刚上台,大臣范质等人就一纸诏书把他打发到了京城以外的扬州做节度使.李重进折腾半天,与张永德争权夺利,反而最终让"赵点检"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到底是老李还是老赵落井下石鼓捣那块"点检做天子"的木牌,也是千古之谜,诬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谁都不会主动承认.
赵匡胤称帝后,马上下诏,准备让老战友韩令坤取代李重进的位置."(李)重进请入朝,帝(赵匡胤)赐诏止之",老李愈加心中犯疑.李筠起兵,李重进派帐下亲吏翟守珣怀密信前往交结.翟守珣没去见李筠,反而拿着密信到汴梁见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惟恐"二凶并发",二条战线上打仗,任谁都心中无底.于是,赵匡胤便厚赐翟守珣,让他回去劝说李重进"未可轻发".犹疑之间,李筠已被平灭.
平李筠之后,赵匡胤就不再客气,正式下诏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并派中使陈思诲"赉铁券往赐,以慰安之."李重进这才醒过味来,软禁陈思诲,扯旗举兵.同时,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荣打怕了,从心理上畏惧中原政权,"不敢纳",李重进只得单军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胜利,赵匡胤胆气倍增,再一次御驾亲征.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发京师,百官六军并乘舟东下"."十一月,丁未,次扬州城下,即日拔之".胜利之师,百战兵将,扬州如此牢固坚城,一天竟然就被攻下,可见李重进起兵是多么的荒唐.城陷后,有人劝李重进杀掉中使陈思诲,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举族将赴火死,杀此何益!"言毕,阖家自焚.陈思诲旋为乱兵所杀.赵匡胤君临扬州,人主之气顿浓,露出狰狞面目,"戳(李重进)同谋者数百人",把没有自焚死的李重进兄弟和儿子皆送闹市砍头.
杀了李重进之后,宋太祖当时还真想一鼓作气,平灭南唐.南唐主李璟确实害怕,忙遣其重臣严续、冯延鲁等人分数批来"犒师"、"买宴",大献殷勤.赵匡胤在扬州接见南唐使臣冯延鲁,鸡蛋里挑骨头,找碴寻衅,厉声责问:"汝国主(李璟)何故与叛臣(李重进)交通?"
冯延鲁不卑不亢,回答说:"李重进当时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们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应视地利天时.当初中朝皇帝(赵匡胤)受禅之际,人心未定.上党乱起(指李筠起兵),您应该彼时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无成功之理.因此,唐国有兵有粮,不敢相资.’正因为我们国主不出援兵,李重进才这么快就兵败."
赵匡胤碰了个软钉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蛮横言道:"虽如此,诸将皆劝吾乘胜渡江,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躬身又是一礼,朗言道:"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战即灭;南唐小国,确实难敌天威神军.但是,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李昇)亲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数万将士性命与之血战,可能会成功.此外,大江天堑,风涛不测,假如大宋天兵进不能克城,退又缺军资,想必事情不是特别好办."一席话,貌似谦恭,实则勃勃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赵别太得势不饶人,你有天时我有地利,万众一心,胜负还真说不定.
赵匡胤也笑."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审时度势,国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没有把握,宋太祖暂时息灭一鼓作气的杀心.虽如此,忧惧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时被迫"蹙国降号",南唐中主李璟过了半年多就"忧悔而殂",其子李从嘉袭位,改名李煜,是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后主.
虽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旧嘀咕.老赵人是宋朝开国主,精神上还属五代乱世,对于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谁都有更切身的感受.一日闲暇,他召智囊赵普,问道:"自唐末至今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国家长久之计,又怎样入手去做呢?"赵普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什么大儒,可乱世之中他这种半吊子知识分子最切实际,进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苍生之福!世道纷乱,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从方镇大将下手,收其兵,夺其权,制其钱粮,如此,天下自安!"
赵匡胤不停点头.
一日,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军中老哥们儿于内廷欢饮.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对几个老友说掏心窝子的实话:
"没有你们,我今天不会坐在皇帝宝座上.但是,贵为天子,我还不如从前当节度使时 快乐,可以这么说,我是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石守信等人美酒数杯下肚,脑子都还十分清醒,听皇上如此说,均离座下跪,叩首而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