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读『论语』

作者: 滹沱隐士

  日期:2012-5-23 23:11:00
  我退休后用了七年时间研读《论语》,反复阅读了与《论语》相同时代的《十三经》和战国诸子,《史记》、前后《汉书》,注释《论语》的著作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从清代考证学,到近、现代众多学者的主要注释著作,深感各家之长以及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乐趣。
  乐趣之余,也就自然产生了一些思考:新的时代读《论语》的方法是否可以创新?注释《论语》是否可以简洁一些?我们应该如何引导青年人学习《论语》,研究孔子思想?是否可以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读《论语》?带着这些问题,我也读了许多中外哲学和思想史著作。我把读书笔记整理一下发表在互联网上,和大家一起讨论,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

  以我浅见,读《论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编排问题。
  对于《论语》的编排,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可以举出一些例证,比如《学而》篇第一章以及其后诸章等;一种认为基本上是自然编排的,既无法依说话的时间顺序编排,也未能按内容分类编排。我经过反复认真比对,觉得后一种看法更接近事实。
  2 读《论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编排问题。
  《论语》是一个言论集,是孔子应答弟子和一些政治人物的言论。当时的弟子各有所记。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拼辑在了一起。这些记录既非孔子撰写,也未经孔子审定。成书的过程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秦朝的封杀。当记载这些言论的竹简现世时已经到了汉景帝、汉武帝时代。时间过了三百多年,人世过了十三代人。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极其珍贵,所以正式成书就原封未动。现在通行的《论语》是所谓的“鲁论语”,即汉武帝时鲁共王刘馀在翻修孔子旧居时在宫室的夹墙中发现的,共二十篇(一篇就是用皮绳穿在一起的竹简),511章,最长的一篇有四十四章,最短的只有三章。其中有

  孔子的言论413章(重复的5章);孔子的六名弟子的言论41章;孔子的饮食起居记载或有关讲述36章;他人对孔子的评论21章。这些言论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有哲学、政治、历史、教育、教学、社会治理、人生修养等等方面。但是,由于上述成书时的原因,《论语》的编排很原始,既不是按时间顺序,也没有按内容编排。各类别的内容都散布在各篇中。比如,谈论“仁”的内容,第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十五篇中都有;论礼、乐的内容也分布在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等十五篇中;论“政”的内容也分布在十五篇中;论道德品质修养,论教育、教学的内容分布就更广泛了。孔子的弟子的言论、孔子对各类人物的评论、评价,他人对孔子的评论、评价,孔子的饮食起居等等内容,也都是穿插分布在各篇中,这就给阅读、理解、研究、探讨《论语》及其所表达的孔子的思想带来许多困难。

  日期:2012-05-23 23:12:13
  鉴于此,我把《论语》511章按其内容分成十二卷:
  一、孔子论天、命、神、道;
  二、孔子论仁、智;
  三、孔子论礼、乐;
  四、孔子论孝、悌

  五、孔子论品德修养;
  六、孔子论教育、教学;
  七、孔子论政、治;
  等等
  以上内容中有孔子的六位弟子(曾子、有子、子贡、子张、子夏、子游)的独立言论41章,基本上是重复、阐释孔子思想的,因此在分卷的题目中没有列出他们的名字。

  个别章节一章讲了两个不同的内容,便分开引用;个别章节包含两层意思,则重复引用。
  3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论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生字、生词问题。《论语》是一部言论集,在当时是通俗语言,字、词、结构也十分精彩,但是其中有110多个字、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被淘汰或很少使用,有许多就是当时的器物、人物的名称,详细解释这些字、词属于考古的范畴。因此,我把凡此类生字的注音直接括在字后,以便不要去查注解即可读出来,再通过译文和简单的注释即可知其含义。《论语》中还有36个通假字多次重复于全书,把原字直接括于其后,对初读者更加方便一些。

  日期:2012-05-23 23:12:35
  4《论语》中提到许多人物,有孔子的弟子26位,有当时的政治人物32位,还有当时已成为历史人物的25位,这些人物按当时的习惯都有名、姓、字、号,且反复出现时称呼经常有所变化,本来《论语》就是应答、对话的记录,就需要了解谈话的对象,而孔子讲课、说话又极具针对性,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侧重、角度不同,说法就不同,所以弄清楚这些人物的背景对理解《论语》也非常重要。因此,这也是我解读的重点之一。

  日期:2012-05-23 23:13:11
  5如何把春秋时代的语言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
  首先需要把已经退出我们生活和阅读环境的词汇尽量解释准确。如奥、灶、牖、阼、圭、负版、山节、返坫、釜、秉、庾、禘、傩、佾、訚訚、行行、偲偲、恂恂、踧踖等等。有些词汇需要从现存的各种历史资料中去查找最贴切的答案,仅靠传统的注释和辞典是不够的。比如“轼负版者”(原版第10篇25章),“负版”,传统解释是“背着国家的户籍册、疆域图”。经查《仪礼?丧服》第二十四章,原来“负版”是身穿齐衰孝服的长子背上又加了一块白布,表示重孝在身,“轼负版者”就是坐在车上的人在道路上碰到这样的人要身子前顷到车轼上表示致哀。前者的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

  同样,需要把当时存在的大量的单音词的准确含义用现在的双音词解释清楚,特别是一些关乎到孔子思想的重要词汇。比如一个“道”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概有“规律”“法则”“真理”“理想”“信仰”“道路”“路径”“方法”“社会治理状态”等等,如果一概翻译成“道路”,显然有违孔子的原意。
  其次,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很熟悉的词汇,也一定要放在春秋末期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不能用任何其他历史时期的环境、特别不能用现在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过去有些注释通常会用“中国古代”如何如何去解,无利于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比如“祭”“葬”“射”“先进”等词,各个朝代的含义都有所不同,那么就一定要用春秋末期的社会环境去理解,去翻译。

  日期:2012-05-23 23:13:32
  6 如何对待《论语》,如何对待读《论语》,这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论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从它问世以来,始终是世人关注的重点,也不断地成为焦点,这是正常的。因此,从古以来,倾力注释者有之,借题发挥者有之;无限吹捧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客观评论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粗略大论者有之,寻章觅句者有之。当今的年轻读者应该持什么态度呢?我本人有两点建议:一、一定要先搞清楚孔子当时说话的本来意思是什么;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剖、分析、评论、评价孔子的思想。我的这个册子想在第一个问题上有所探索,今后我会在第二个问题上继续探索。

  中国历史上解评《论语》者无记其数,成名大家也为数不少,近年来也屡见此类著作,我本人只是一个业余学者,为了读好《论语》,以上著作我读过不少,但也只是个零头。我希望读《论语》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哪怕是做一块路基石,为更多的人深入研究《论语》铺路也好。因此,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日期:2012-05-23 23:14:13
  孔子论天、命、神、道 (45章)
  1/1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
  孔子说:“我想我不要说什么了。”子贡说:“老师你要是不说什么了,我们这些弟子传述谁的话呢?”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天说过什么话吗?一年四季照样运行,天底下百物照样生长发育。天说过什么话吗?”

  孔子所说的天就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自然界的天空。他认为天在默默地运行,不发表任何宣言,也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与干扰;他认为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的客现存在,他没有认为有一个支配天的运行的无形的力量,他没有认为百物由神造。这就是孔子的世界观,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基础。
  中国人从远古就善于观察自然,通过“观物取象”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界的实物词汇,所以当时的语言,实物的名词概念非常多(从《诗经》中即可看出),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看到的。天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日期:2012-05-23 23:14:37
  1/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13)
  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怎么讲?”孔子说:“话不能这样讲。你要是得罪了天,就连祷告的对象也没有了。”
  奥当时是指房屋的西南隅,是尊者所居的地方;灶在房屋的东北隅。当时的房门是开在东墻上,面向东南的。

  从孔子解释的这句当时的流行语中,可以看出,“奧”和“灶”都是当时人们崇拜的对象。“奧”代表天,管着天底下下人们的事,“灶”代表家,管着我家的事。这句流行语应该是反映了人们的现实主义的心态:选我们近的神讨好比较实惠。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是主张敬天的。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比天更大的了。既然敬奥和敬灶都是人们自已的一种精神寄托,那就不要舍大求小,自己欺骗自已了。仔细推敲,这两种观点都反映了人们并不相信有神存在的基本态度。

  日期:2012-05-23 23:14:57
  1/3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19)
  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君主!世上只有天是最巍然高大的,而只有尧以天为准则。尧的功德恩惠浩浩荡荡,民众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赞颂他了!他成就的功业真是伟大啊!他制定的公法典章制度光芒万丈,照耀千秋!
  孔子认为,天是世界上唯一最伟大的,只有尧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把这个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的法则。尧没有把神当成最大最高的权威,没有按神的旨意制定人类社会的法则,这是尧成功的重要因素。“唯天为大”的观点,在当时已有的典籍《尚书》《诗经》《左传》中都没有发现,只有《论语》中有。也就是说,孔子是这个定义的创始人。

  日期:2012-05-23 23:15:24
  1/4 尧曰:“咨(zī)!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节选自20/1)
  尧说:“喂!你啊舜!掌握天象、制定历法的责任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牢牢掌握它,执行中正之道。如果四海之内的民众又穷又困,那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终止了。”
  这是叙述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尧禅让帝位给舜时说的一句话,“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几句话在《尚书?大禹谟》中,详解见本书第七卷第一章。

  据《尚书》记载,从尧开始,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推算岁时,制定历法”就由帝王亲自确认,因此,说“天之历数”由谁亲自来定时,就意味着谁就要担当帝王的重任了。可见,这里的天就是天象之天,大自然之天。
  可是后面的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说明,这个帝王能不能当下去,又不是由天决定,而是由“四海”决定。“四海”是什么?广大民众。这就不难用最简单的逻辑推导出天和人的关系。这就是孔子所讲述的尧的世界观,当然也是孔子的世界观。
  “两周思想家认为天也是依人而行的,天命就是民生和民意,天本身并无独立的意志。”(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
  日期:2012-05-23 23:15:50
  1/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孔子在匡地遭围困拘禁,大声疾呼道:“周文王已经没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在我身上吗?如果老天是要毁灭这个文化遗产的话,那我这个后死的人是不会得到它的;而现在老天并不要毁灭这个文化遗产,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匡这个地方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当时位于卫国和陈国之间,孔子一行在从卫国到陈国的路上被当地人拘禁过五天,几乎被杀掉。实际上是一场误会。当时匡人并不是冲着孔子来的,但是孔子确实受惊不小。孔子自比是周文王的接班人,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而且对继承这个传统文化表现出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在这生死关头,他呼叫的“天”是什么呢?显然是一种客观而无形的力量,但是显然不是神。

  日期:2012-05-23 23:16:24
  1/6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5)
  司马牛忧伤地说:“人家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啊。”子夏给他解释说:“我听人说:‘死和生是由人的命运注定的,富贵是由老天安排的’。君子做事严肃认真,没有过错,对人恭敬而有礼,那么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还用担心没有兄弟吗?”
  从子夏的口气中可以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当时是一句流行语,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天和命的大众化的认识,这应该是孔子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为什么子夏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呢。实际情况并不是司马牛没有兄弟,他有弟兄五个呢。据《左传》记载,司马牛的四个弟兄在宋国参加动乱失败了,分别逃到了卫、齐、吴等国,司马牛虽然没有参加动乱,也不赞成其他弟兄的行为,但是也被迫逃到了鲁国。所以他实际上忧愁的是本来有兄弟成了没有兄弟这件事。
  日期:2012-05-23 23:16:48
  1/7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了。孔子大声悲叹道:“哎呀!老天丧我的命啊!老天丧我的命啊!”
  颜渊即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三十二岁就去世了。孔子悲痛万分,失声痛哭。按照当时的语言习惯,孔子呼喊的就是一个天字。后来语言发展,前边加了一亇“老”字,成了“老天”,有的地方后边又加一个“爷”字,成了“老天爷”。但是这些称呼和西方宗教的“上帝”“主”绝不是一个概念,天就是天。
  日期:2012-05-23 23:17:26
  1/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孔子应召会见了卫灵公的美夫人南子,子路就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不正当的事,让老天厌弃我!让老天厌弃我!”
  这里呼叫的“天”是能够责备人、惩罚人的,可见在孔子的观念里,它是正义的化身。
  孔子去礼节性地见一下南子,人家也是堂堂的一个国君夫人,这事就在当时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子路这个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勇无谋,还经常搞点形左实右。问题是孔子为保面子,也如此激动。从中倒是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既不拿当老师的架子,也不对他们隐瞒实情。
  日期:2012-05-23 23:18:01
  1/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了,四十岁时遇事就不会迷惑了,五十岁时就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就能听进各种不同的声音,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越过规矩了。”
  “天命”这个概念是孔子第一次提出来的。其内涵可以有各种鲜释。根据孔子对天和命的表述,用现代语言来理解与表达,应为“人的命运是天定的”。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騐认知它,并且在实际行为中顺从它,这就是“知天命”。无论如何,人的命运是天定而不是神定,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本章详解见本书第十一卷第一章。
  日期:2012-05-23 23:18:24
  1/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7)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去。”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时光比作流水的人吧?这句看似脱口而出的话,其实凝聚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的生命,对人类社会,对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大白然的关系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深刻思索。
  日期:2012-05-23 23:18:45
  1/11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zhì),时哉时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 (10/27)

  孔子见到一群母野鸡,脸色骤然有变。那群母野鸡突然飞起来,在天空中盘旋一阵之后又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这个动人的景象,不由得高兴地叫了起来:“山梁上的母野鸡啊,你们时运真好!真好!”子路向野鸡作了三个拱手揖,那些野鸡叫了三声,振翅飞走了。
  孔子在山坡上碰到一群母野鸡,很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热爱与欣尝自然,遵重并顺应自然,我们从“时哉时哉”四个字洞悉他的的内心世界和他的人生观。尽管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人生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他还保持着这样良好的心境。
  日期:2012-05-25 12:19:37
  1/11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zhì),时哉时哉!”子路共(拱)之,三嗅而作。 (10/27)
  孔子见到一群母野鸡,脸色骤然有变。那群母野鸡突然飞起来,在天空中盘旋一阵之后又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这个动人的景象,不由得高兴地叫了起来:“山梁上的母野鸡啊,你们时运真好!真好!”子路向野鸡作了三个拱手揖,那些野鸡叫了三声,振翅飞走了。
  孔子在山坡上碰到一群母野鸡,很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热爱与欣尝自然,遵重并顺应自然,我们从“时哉时哉”四个字洞悉他的的内心世界和他的人生观。尽管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人生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他还保持着这样良好的心境。为什么呢?孔子说过,他是一个哲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详注见10/1、12——17。
  日期:2012-05-25 12:20:21
  1/12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4/36)
  公伯寮在季康子面前攻击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同时说:“季孙老夫子已然被公伯寮(这个家伙)给迷惑住了,我还是有能力向季孙陈述清楚,让季孙把他搞死,让他陈尸街头。”孔子听后说:“道能得到实行,那是天命;道要被废弃,那也是天命。公伯寮他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事件大约发生在孔子晚年返回鲁国担任“国老”期间。当时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氏当家人是季康子,公伯寮和子路当时同时给季氏做家臣,子路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公伯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弟子名单中有一个公伯缭,但《孔子家语》说不是这个人。子服景伯是鲁国的一名大夫。公伯寮向季氏告子路的状其具体内容现已无可考。从孔子把它提升到道这一点可以断定是有关执政的重大问题。从《左传》和《论语》的其他章节可以看出,当时尽管孔子被请回了鲁国,但是他和季氏在政治上的分歧仍然很严重,诸如税负、廉政等方面。而这时候孔子在思想修养上已经完全成熟,如他自己所言,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也因此引发出下面的重要命题。

  这个命题就是道和命的关系向题。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理想的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对于孔子个人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他的人生理想与信仰;命是决定这些信仰、理想和目标能否实现的综合因素。孔子的意思是:道能否实现,决定于命,而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命在则道行,命不在则道废。这既不在公伯寮身上,也不在我孔子身上。这就是孔子晚年的道命观。

  “夫子”是当时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的流行称呼,子服景伯所称的夫子是指季康子的,尽管季康子当时并不算老,但是他的权位高。
  愬, 在此意为告诉、诽谤、攻击他人。
  肆是执行死刑后陈尸示众,当时大夫以上的陈尸于朝堂,士人以下的陈尸于街市。
  市是街头集市的地方,朝是朝堂,连在一起理解为通过朝堂上向季氏进言而达到把公伯寮搞死并陈尸街头。
  本章通过子服景伯的激烈情绪和孔子态度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对孔子关于道和命的思想的理解。
  日期:2012-05-25 12:21:03
  1/13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外边拉着伯牛的手十分沉重地说道:“永别吧,这真是命数啊!这样的人竟得了这种病!这样的人竟得了这种病!”
  冉伯牛是孔子很噐重的学生,把他列为道德优良的行列。估计他是得了某种绝症。孔子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祸福吉凶,是由命决定的,不由人决定,但他更没有说由神决定。只是感叹,没有祈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