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良心:一代良吏于成龙传

作者: 清凉明心

  日期:2011-12-20 15:58:00
  第一章 生于忧患
  清朝康熙年间誉满天下的清官廉吏于成龙,是山西省永宁州人氏,即今吕梁市方山县人。他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判案故事、捕盗故事和清廉故事,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对他敬仰有加。从他生活的康熙年代,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他的名声和故事一直在广为传颂。
  于成龙活了六十八岁,其官场生涯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只相当于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四十五岁以前,他是一位历经忧患、遭遇坎坷、怀才不遇的普通知识分子,而正是由于这种中下层社会的忧患磨砺,最终造就了一位不平凡的历史人物。
  这一章,笔者借助零星的资料记载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重点介绍于成龙四十五岁以前的生活经历。

  一、永宁于氏家族
  中国的于氏,有好几种起源。
  第一种,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第三个儿子邘叔封到了邘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沁阳一带。邘叔的子孙,后来就简姓为“于”。第二种,是从鲜卑族的姓氏“万忸于”汉化过来的,简称为“于”。但这一支于氏,其实并不是鲜卑族人,而是汉族东海于公的后代,因为归附鲜卑,迁居到如今的山西省北部,改成了胡姓。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胡姓改汉姓,他们等于是恢复了本姓。第三种,原是“淳于”氏,在唐代避皇帝的讳,去掉了“淳”字,改姓为“于”。到宋代以后,这一支人有恢复本姓的,也有继续姓“于”的。还有一种,是少数民族的人归化到汉地之后,被皇帝赐姓为“于”的,这部分人的来源就复杂一些了。

  于成龙的永宁于氏,到底是起源于哪种,我们现在考证不清楚了。其祖上的兴旺发达,是在明朝中叶,出了一位“大中丞”于坦,从明孝宗弘治年间一直到明世宗嘉靖年间,担任了多年的巡抚。这个官职,在明朝属于朝廷特派到地方上的官员,权力比省级最高官员布政使还要大一些。所谓“宦久自富”,于坦做了几十年的大官,积累了一笔不小的家资,晚年看朝政日非,宦途险恶,就急流勇退,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永宁,买房置地,过起了富裕乡绅的日子。

  永宁这地方,处于吕梁大山之中,地势险要,历代属于军事重镇,曾经崛起过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明朝前期,称为“石州”,属太原府管辖。后来,因为受过蒙古俺答汗的一次侵略洗劫,明朝官员认为“石”与“失”同音,不太吉利,就改名为“永宁州”。万历年间,永宁又从太原府,划归到汾州府管辖。
  于氏家族,在永宁属于大富之家。“大中丞”于坦的嫡裔为于素,于素生四子,第四子为于恩。于恩又生四子,第三子为于采。于采生四子,长子为于时煌。于时煌生二子,长子于化龙,次子便是本书传主于成龙。一代一代,子孙繁衍,家产也不断分割,大富之家,便逐渐分化为好多个中小型的富户。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官至“鸿胪寺序班”。这是一种从九品的小京官,名义上是负责朝廷大典宴会上的秩序,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职位,由民间富户捐财充任。于时煌是读书人,科举不利,就捐了个小官,图个面子好看,并不去北京上任,只在家乡隐居,读书课子。
  二、“我生之后汉祚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丑时,于时煌的原配夫人田氏,生次子于成龙。

  汉末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于成龙同样也是生不逢时,他出生的时候,明朝天下已经开始悄悄地走向了衰亡。
  于成龙的婴儿时期,当朝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这位皇帝最大的特点是不肯上朝,几十年不和朝廷大臣见面。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员大量缺额,皇帝不管;监狱里犯人关了几十年无人审理,皇帝也不管;大学士年纪大了要辞职,上了一百多次辞呈,皇帝不给批复,大学士只好自己回家。但这位皇帝又很贪财,派了大量的太监到各地担任矿使和税监,搜刮民财,充实皇帝的内帑。就在皇帝不肯理政的这个年代,东北的女真族悄悄崛起了,多年后建立起了后金政权和大清政权。

  于成龙的童年时期,又赶上一位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这是一位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文盲皇帝,天性却喜欢做工匠,成天在宫里制作精巧的器物,根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皇帝的奶妈客氏,与大太监魏忠贤相勾结,把持了朝政,明朝天下进入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于成龙的青少年时期,皇帝换成了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这位皇帝相对算是一位好皇帝,有一些才能,也有志于重兴明朝。但是他的运气却非常不好,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接连不断;朝廷的文官集团热衷于内讧,斗争十分激烈;东北的女真族后金政权,经常派兵入侵,骚扰边境,并且骚扰到内地;另外,老天爷也不肯帮忙,灾荒不断。天下已经大乱,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成龙幼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母亲田氏不幸去世了。当时,于成龙可能有好几岁了,略知人事,失母的痛苦应该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和烙印。不幸中也有万幸,他父亲于时煌续娶了一位李氏,给于成龙兄弟二人做继母。据于成龙后来的记载,继母李氏品德高尚,对他们兄弟是爱如己出,非常慈爱。尽管如此,继母毕竟和生母不同,教导必定多于娇惯,督责必定多于爱抚,这势必会影响到于成龙的性格,使他早早地成熟、懂事,比别的孩子多一份谨慎、精明和勤劳。

  三、少年时代的学习趣事
  于成龙的故里,在今天吕梁市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但也有资料说,于成龙家已经迁到永宁城里去了。这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事,于家是富户,在城里和乡下都置办了产业,具体在哪里长期居住,就看家里人的兴趣爱好了。永宁城里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会好一些,于时煌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长期居住在城里是很可能的事。
  根据记载,于成龙少年时代的读书学习,主要是由父亲于时煌教导的,后世还流传了几则学习趣事,能反映出于成龙不平凡的心胸和才气。
  第一件事,于时煌要求于成龙兄弟大量读书,经史子集各种书都要读。终于有一天,于成龙读够了,不耐烦了,他把书一合,大声对父亲说:“经史子集千本万卷,无非四字而已!”
  于时煌吃了一惊,连忙问道:“是哪四个字?”

  于成龙胸有成竹一本正经地说:“仁义礼智!”
  于时煌本来是要责罚于成龙的,听了这四个字,反倒没了脾气,叹服不已。
  于成龙所说的“仁义礼智”四个字,其实是说话时的省略,全面地讲,应该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也就是儒家提倡的“五常”。经史子集里头包含极广,除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有诸子百家的内容,绝非“五常”所能概括。于成龙这么说,反映出他的价值取向。
  第二件事,于成龙有一次读李白的诗作《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不由地感慨万端,拍案而起:“学者要识得道理,从头做去,诵咏呻吟,有何用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于成龙不喜欢做纯粹的文化学者和文艺才子,而想致力于实际生活中的学问,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要能办大事才行。这种想法,和于成龙日后的做官处世风格,是十分一致的。

  第三件事,于成龙曾经研习程朱理学的书籍,最后也总结了简单的四个字:天理良心。程朱理学的内容当然是十分复杂的,一代一代的理学家们刻苦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不断发展,尚不能穷其究竟。于成龙把这些高深学问归纳为“天理良心”四个字,则反映出他驭繁于简的性格特点。
  四、常规的学习考试内容
  上边讲的三个故事,只是于成龙学习生活中的有趣片断,难免有后人的加工附会。明朝读书人,都以科举做官为荣,谨遵朝廷法令,哪敢随便乱想乱说?于成龙的读书学习,自然也要遵循当时的常规和习惯。
  在“社学”(小学)时期,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主要目的是识字。再就是朱熹的《小学》,程端礼、程若庸的《性理字训》,这部分内容与程朱理学有关,也属于基础的启蒙读物。程度稍高一点后,要学习《孝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背诵抄写,识字练字,顺便灌输儒家的理念。还有一部分,属于明朝的特有教材,《大明律令》、《御制大诰》、《孝顺事实》及陈选所著的《小学集注》等书。另外,也要学习作诗,从对对子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

  考上秀才之后,要进入“儒学”学习,就是府、州、县设立的官方学校,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儒家五经:《诗经》《尚书》《三礼》《易经》《春秋》,要选择其中一种学习,将来科举时要考的,但只学一部经也就够了,不用全学。历史,要诵读《二十一史》和朱熹的《通鉴纲目》。法律,主要是学习《大明律》。诰,要学习明朝皇帝颁发的《大诰》、《大诰续编》与《大诰三编》,内容主要是朱元璋的办案纪录,警诫官民奉公守法的。另外,还有射箭、书法、算术等内容。学习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秀才们普遍偏科,和科举考试有关的内容就学得认真,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好好学。而且,秀才们也不一定好好住校读书,最多隔三岔五地去转转,或者只有考试的时候才去。

  秀才在“儒学”中,要应付的考试有如下几种:
  月考,每月考一次,由学校的教官主持。只是考查平时的学习成绩,不太重要,容易过关。
  岁考,每三年一次,由提学官主持。根据考试成绩,决定生员的资格升降。成绩分六等,一等的为候补廪膳生,二等的为候补增广生,这两等有希望成为吃国家“廪膳”补助的正式生员。三等的为平常,不赏不罚。四等的要吃板子,五等的要降格,六等的则直接黜革生员资格。
  科考,仍由提学官主持。是在岁考之后,将一二等的生员进行复试,竞争乡试资格。成绩也分为六等,只有一等的有资格参加乡试,其余五等有赏有罚。
  考试内容称为“举业”,内容其实很简单,两篇八股文。一篇是《四书》义,二百字以上;一篇是本《经》义,三百字以上。就这么点东西,熬白了无数读书人的头发。
  于成龙的学习考试成绩如何呢?

  他十八岁左右结婚,娶妻邢氏。二十岁生长子于廷翼。二十三岁参加山西乡试,中副榜。看看这个年龄,这个成绩,再对照一下前边的学习考试制度,就知道于成龙在当时算是天资过人的优等生,八股文水平还是很高的。
  日期:2011-12-20 16:02:22
  五、第一届“副榜贡生”
  明崇祯十二年(1639)秋天,科考一等的生员于成龙,到山西省会太原府参加乡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了“副榜”。这一年,朝廷采纳大学士杨嗣昌的建议,乡试副榜与正榜同日揭晓,副榜生员准贡,名曰“副榜贡生”。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乡试正榜考中的,名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当时,每个省取中的举人有限额,各省限额不同,山西大概能取六七十名吧。一般每三十名秀才,能中一名举人,所以当时参加山西乡试的秀才大概在两千人左右。

  举人,俗称为孝廉,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取中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取中名为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就算是当时读书人的最高做官资格。
  乡试的“副榜”,本来只是一种鼓励措施,说明虽然没有中举,但成绩很出色。名额也有限制,大约每取五名举人,则取一名“副榜”。于成龙参加乡试的这一年,山西省得中“副榜”的秀才,大概也就十几名。年纪轻轻的于成龙,第一次参加乡试,就在两千多人中,考进了前一百名,所以说成绩很不俗,能够证明他是一位聪明颖悟、才华横溢的优等生。

  那么“贡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科举时代的另一条人才通道。
  朝廷在北京南京设立国子监,算是国家大学。国子监的学生,从地方办的府学、州学、县学中招收,也有限定名额。地方学校向国子监输送的优秀学生,称为“贡生”,到国子监就学以后,又称为“监生”。监生学习期满,通过考试,优秀学生分拨到朝廷的各个衙门实习,实习期满,再经过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到吏部选官,成为国家正途出身的官员。

  明朝初年,人才缺乏,贡生监生被朝廷大量提拔任用,很多人都做到了高官,这一条人才通道算是最热门的。但后来,科举越来越盛,进士出身的人大都能得到重用和提拔,身份很高。学校出身的人只能得到小官冷官,提拔很困难,这一条路方才冷淡下来。
  因为学校出身仍然算正途,读书人并不愿意放弃。又因为是冷途,读书人并不热衷。这造成的后果是,贡生监生虽然名目繁多,参加的人也不算少,但很难选拔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国子监也总是空空的,没有人老实坐监学习。学生们都钻政策空子,跑回家继续参加科举去了。实在考不上的,才肯走监生做官的途径。
  国子监是国立大学,总空着没人念书也不行啊。大学士杨嗣昌向朝廷建议乡试副榜准贡,实际目的就是要补充国子监的生员,强迫这批比较优秀的秀才到国子监念书去。
  于成龙二十三岁就取得了“副榜贡生”的身份,有了基本的做官资格,当然是很值得高兴的。但他年纪轻轻,风华正茂,自然不愿意走“贡监”的冷途,还想继续拼搏,中举人,中进士,做翰林,博得更为高贵的出身。
  按照当时的规矩,他到北京跑了一趟,办理国子监的入学手续。然后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依亲”读书的手续。所谓“依亲”,就是以父母年老多病、需人照料为由,请假回家去自学。朝廷以孝治天下,有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是被读书人滥用了。这也是当时的常套,并非于成龙自己的发明。于成龙晚年诗曰:“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应该就是回忆这次赴京过程的。

  让于成龙无法预料的是,明朝天下已经走到了尾声,他本人的命运也要跟着彻底改变。二十三岁中“副榜”,本来只是优等生的一次小小成功,不算什么,但后来竟成了他出仕做官的最高资格。
  六、战乱和灾荒困住了英才
  于成龙的读书学习与科举考试,看上去十分顺利,别人几十年也拿不到的珍贵功名,他轻而易举就到手了。但是我们考察历史,发现这些年山西境内竟是战争与灾荒频繁,于成龙的读书生活并不宁静,简直就是在惊涛骇浪中度过的。我们从《明史?庄烈帝本纪》中摘录一些和山西有关的记载:
  崇祯三年三月,“流贼犯山西”“陷蒲县”。“十一月壬辰,破贼于怀宁。甲午,山西总兵官王国梁追贼于河曲,败绩。”
  崇祯四年四月,“延绥副将曹文诏击贼于河曲,王嘉胤败死。”十一月,“流贼罗汝才犯山西。”

  崇祯五年秋,“陕西贼入山西,连陷大宁、泽州、寿阳,分部走河北,犯怀庆,陷修武。”
  崇祯六年春正月,“曹文诏节制山、陕诸将讨贼。”“曹文诏击山西贼,屡败之。”
  崇祯七年三月,“山西自去年不雨至于是月,民大饥。”
  崇祯九年二月,“山西大饥,人相食。”
  崇祯十年夏,“两畿、山西大旱。”

  崇祯十一年九月,“陕西、山西旱饥。”
  崇祯十二年,也就是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的这一年,六月,“畿内、山东、河南、山西旱蝗。”
  从崇祯三年到六年,山西战争很多,可以说是人祸。从崇祯七年到十二年,山西灾荒多,可以说是天灾。因为灾荒,可能会蠲免一部分赋税,而因为战争,又会不断地增加赋税。于成龙家原是中小型的地主家庭,他们父子几人有功名在身,享有一部分豁免差役赋税的特权。但毕竟不是现任的大官僚,苛捐杂税也会增加到他们的头上。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是可想而知的。于成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读书进学,娶妻生子,参加考试,获取功名,确实是忧患重重。

  于成龙中“副榜”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三年,又是一个特大的灾年。“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崇祯十五年又是一个乡试年,于成龙上科中“副榜”,这科还有资格参加乡试,但记载中没有显示他到太原参加考试的信息。也许,这时候一家人守在永宁城里,相濡以沫,艰苦度日;也许,他们此时回到了来堡村老家,躲避流寇。

  在这几年中,于家做了一件盛德之事。因为流寇太多,抢劫事件时有发生。乡亲们自己组织起来,想要修建一座堡垒,保卫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堡垒的地址选在了于家祖坟附近,有风水先生提醒于时煌父子,堡垒对于家祖坟的风水不利,可能会有折损人丁财产的事情发生。
  这时候,于成龙,或者是他父亲于时煌,说了一段很有风格的话:“我里千家保聚,独我家不利,害少而利多,堡当筑矣。”意思是对大家有利就行,不必管我们一家。堡垒在于家的支持下修成了,确实起到了抵御流寇的重要作用。于氏一家,也没有遇到明显的祸事。
  日期:2011-12-20 16:04:55
  七、安国寺里的优昙仙花
  崇祯十六年(1643)冬,已经有了明确政治主张的李自成起义军,东渡黄河,大举进入山西,首先攻占了平阳等地,史称“山西州县相继溃降。”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正月初八就进军山西。二月,李自成率兵攻陷了于成龙的家乡汾州府,然后很快攻陷省城太原府,三月占领大同后,又直奔北京。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含恨自缢于煤山。明朝的北京政权,到此就算灭亡了。

  李自成起义军通过山西攻打北京,沿途的山西老百姓对起义军是什么态度呢?有记载说,最初老百姓不了解李自成的政治主张,只有十分之二三的人愿意参加义军。但后来,百姓们亲眼看到了义军的风范,了解了义军的政策,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踊跃参加义军,支持大顺政权。由此可见明朝君臣的大失人心和李自成的大得人心。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于成龙,对起义军又是什么态度呢?记载中没有明确的信息。但是,于成龙十分敬仰当时的山西巡抚蔡懋德。蔡懋德是一介文弱书生,喜欢王阳明的心学,又是信佛参禅的著名居士,并且深通兵法,善于打仗。他已被朝廷革职,但仍然率兵保卫太原。太原城失陷后,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主动留下来,自缢于三立祠,壮烈殉国。于成龙后来在太原读书时,经常去礼拜蔡懋德巡抚的画像。他晚年遇到蔡懋德的儿子蔡方炳,还专门为蔡巡抚的遗孀撰写了四首祝寿诗。由这件事可以了解到于成龙当时的政治态度,绝对不会同情支持农民起义,对万历、天启、崇祯等皇帝的明朝政权,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永宁城外,有一座著名的唐代古刹安国寺,风景秀美而幽静。根据记载,于成龙青年时代,曾经在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但记载中没有说明,于成龙是何时入寺,何时离开的,笔者猜测,应当就是在改朝换代的这几年中。寺院是佛门圣地,偏僻而清净,官军、起义军、土匪骚扰的机会少一些,可以安全避难,从容读书。另外,这也算一种隐居山林、静观待变的政治态度,根据时势发展,慢慢研究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

  当时,安国寺的住持和尚法名纯天,在生活上给了于成龙很多照顾,两人相处得很好。于成龙在寺中,除了研读儒家的经史书籍,也翻阅了很多佛教经典,吸收了佛教文化知识。寺院中的晨钟暮鼓,清净素食,也让富家出身的于成龙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为日后的俭朴生活打下了基础。
  于成龙在安国寺,还有一次奇特的经历。睡梦之中,遇到佛菩萨或者仙人,赏给他一朵“钵罗花”,让他吃了下去,他在梦中还为此吟出一句诗来:“仙人赐我钵罗花。”梦醒之后,他把这种奇特体验讲给纯天和尚,纯天在藏经中查阅了半天,发现所谓的“钵罗花”,就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优昙花”。这种有宗教意味的奇特经历,无疑会给于成龙一些暗示和鼓励,让他珍重对待自己的人生,努力做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四十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于成龙回忆起这件奇事,还专门写了一首七律:

  优昙曾记梦中餐,山寺日高柏水寒。
  云绕佛龛常五色,香飘精舍比芝兰。
  生平未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
  四十年来魔障尽,好教拂袖紫霞端。
  八、游学于“三立书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